铁道上的抗战故事

新闻要闻 2025-09-14 22:00:02 6

中国铁道博物馆举办“抗战时期的铁道中国铁路”专题展:

铁道上的抗战故事

  开幕式展板。

  受访者供图

  8月15日,抗战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故事雄心壮志网“烽火铁道——抗战时期的铁道中国铁路”专题展,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成功举办开展式。抗战八十年前,故事列车在战火烽烟中轰鸣;八十年后,铁道人们走进展馆,抗战在斑驳的故事机车与各式老物件前,回顾铁道上的铁道抗战岁月。

  “抗战必胜,抗战雄心壮志网此桥必复”

  “1933年,故事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临危受命,铁道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。抗战”讲解员向观众介绍。故事水流湍急、淤泥湿滑,施工条件艰险,茅以升历经四载,终于在1937年9月26日将大桥建成。

 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、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、公路两用桥,标志着民族工程技术迈出关键一步。然而,这份喜悦仅仅持续了两个月。1937年冬,侵华日军的战火逼近杭州湾。“大桥是贯通沪宁、沪杭甬、浙赣三条铁路的交通枢纽,一旦失守,后方危在旦夕。原本为运输物资、支援前线而建的大桥,反而可能成为侵略者的工具。”讲解员继续说。

  茅以升在民族存亡的关头,毅然作出决定:炸桥。1937年12月23日,茅以升忍痛下令引爆炸药,随着一声巨响,铁桥断裂,江水翻涌。他悲愤地写下八个大字:“抗战必胜,此桥必复”。

  抗战胜利后,茅以升重返杭州再建大桥。直至1953年,钱塘江大桥全部修复完成,他“不复原桥不丈夫”的誓言终于兑现。

  铁道不仅是钢轨与枕木的结合,更是民族抗争的见证。无论是修建大桥以连通交通,还是在危急关头炸毁以阻敌前行,每一次行动都彰显了铁路人在国家存亡时的果敢与担当。

  那些鲜为人知的铁道游击队故事

  “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,唱起那动人的歌谣。”沿着展厅继续前行,电影《铁道游击队》插曲从展厅传来。唱歌的人是潘福安,山东省枣庄铁道游击队展览馆馆长。今年他已73岁,头发花白,眼神却依旧明亮,在展板前生动讲述着铁道游击队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
  “电影《铁道游击队》的部队原型就在山东枣庄。”潘福安开口,抛出问题:“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大队长为什么叫刘洪?女主人公芳林嫂的名字从何而来?”他随后解释:“‘刘洪’实际取自两位英雄:铁道游击队首任大队长洪振海和继任大队长刘金山;‘芳林嫂’则融合了刘桂清、黄学英、郝贞三位英雄的事迹。电影中的几位主人公,其实是铁道游击队众多无名英雄的缩影,他们在枪林弹雨里拆铁轨、截火车,用生命为胜利开路。”

  为配合“烽火铁道——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”专题展的开幕,潘福安带来了一场铁路抗战专题讲座。他从洪振海、刘金山等铁路英雄的事迹讲起,逐步引出铁道游击队“飞车劫机枪”“断敌交通通讯”的作战故事,真实再现了他们机智果敢的战斗场景。讲述中既有成功歼敌的振奋时刻,也有流血牺牲的悲壮瞬间。

  这场讲座在今年7月新开放的中国高速铁路展厅举行。展厅内,银白色的高铁模型在灯光下闪闪发亮,电子屏上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连接起全国各地。两座展厅相距几十米,内容却相隔八十年的光阴,从过去的铁路抗战到如今的高铁飞驰,铁道不仅是运输的通道,也是时代发展的见证。

  作者 严冰 洪铭楷 梅钿梓

[ 责编:李卓凝 ]
本文地址:http://jiujiang.sh-baobao.com/html/651e62298726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粤韵悠扬书香里 岭南文化薪火传——“致美岭南系列”读者见面会南国书香节启幕

江西丰城市政协副主席周水华接受审查调查

领取“育儿补贴”骗局已出现!多地警方紧急提醒

国家税务总局:查处网络主播偷逃税360余起 查补税款30多亿元

全球瞭望丨美国学者:亿万富翁左右美国政治

友情链接